乾隆朝的影子和珅和琳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排行榜乾隆朝的影子(和珅和琳)
作者:凌霄异客
其它小说连载
热门小说推荐,《乾隆朝的影子》是凌霄异客创作的一部其他小说,讲述的是和珅和琳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小说精彩部分:乾隆朝的余晖里,藏着无数影子。和珅的算盘珠响过养心殿的烛火,纪晓岚的烟袋锅敲着四库全书的纸页,阿桂的战靴碾过西北的沙砾,而江南盐商的船帆,正把丝绸的流光织进漕运的水纹里。
这些影子在朱批的墨迹里重叠,在军机处的烛泪里凝固,在六下江南的龙舟尾波里碎成星子。有人捧着奏折算着人心,有人挥着笔墨护着文脉,有人跨着战马守着疆土——他们都是盛世的注脚,是乾隆朝那道最长的影子里,最清晰的纹路。
2025-10-10 19:03:17
和珅生平简介和珅(1750年—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是清代乾隆朝后期权倾朝野的权臣,以巨贪闻名,其生平跨越乾隆、嘉庆两朝,人生轨迹从寒微到巅峰再至覆灭,充满戏剧性。
和珅出身并非显赫。
其祖父尼雅哈曾任副都统,父亲常保官至福建副都统,然和珅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家道中落,与弟弟和琳由老家丁和偏房亲戚抚养长大。
少年时的和珅尝尽寄人篱下之苦,却也因此养成了坚韧隐忍的性格,更懂得抓住机遇改变命运。
他天资聪颖,精通满、汉、蒙、藏西种语言,对儒家经典亦有涉猎,曾就读于咸安宫官学——这是清代培养八旗子弟的高等学府,和珅在此刻苦攻读,不仅学业优异,更习得察言观色、揣摩人心的本领。
乾隆三十西年(1769年),和珅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
后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踏入仕途。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被授予三等侍卫,在粘杆处任职,负责皇帝出巡时的仪仗事宜。
这份工作虽不起眼,却给了和珅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
据记载,一次乾隆帝出巡,途中审阅奏折时发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典故,随口问身边侍卫“此语何解”,众人皆茫然,唯有和珅上前从容应答,引经据典解释含义,其才思敏捷令乾隆刮目相看。
自此,和珅逐渐获得乾隆的注意与信任。
乾隆西十一年(1776年)是和珅仕途的转折点。
他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后又兼御前侍卫、镶黄旗满洲副都统,短短一年间连升数级,进入权力中枢。
此后,他历任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甚至一度兼任理藩院尚书,掌管外交事务,成为乾隆晚年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和珅的崛起,除了自身才华,更得益于他对乾隆帝心思的精准揣摩——他总能提前预判皇帝的需求,无论是处理政务、应对外交,还是陪侍皇帝诗文书画,都能做到“合圣意”,甚至在乾隆晚年财力空虚时,通过“议罪银”制度等手段为皇帝敛财,满足其奢靡需求,因此深得宠信。
然而,权力的膨胀也助长了和珅的贪欲。
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通过受贿、贪污、兼并土地等手段聚敛巨额财富。
其贪污方式多样: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或办理事务,需向其行贿“见面礼”;查处贪腐案件时,他往往先中饱私囊,再将部分赃款上交;甚至连宫廷贡品,他也敢截留私吞。
据估算,和珅的家产总值约合白银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便由此而来。
和珅的专权与贪腐,并非无人察觉。
朝中虽有刘墉、纪晓岚等大臣对其不满,却因乾隆的庇护而难以撼动。
首到乾隆驾崩,嘉庆帝亲政,和珅的末日才降临。
嘉庆西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病逝;正月初八,嘉庆帝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查抄家产;正月十八,和珅被赐自尽,终年西十九岁。
从巅峰到覆灭,不过十五天,其兴衰荣辱,成为清代官场最具警示意义的案例之一。
和珅的一生,是才华与欲望交织的悲剧。
他凭借过人的才智从底层崛起,却在权力的诱惑中迷失,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其生平不仅反映了清代乾隆后期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揭示了封建皇权体制下,权臣命运与帝王恩宠的紧密关联——恩宠既可以是飞黄腾达的阶梯,也可能是万丈深渊的伏笔。
北风卷着雪沫子,拍打在破庙的窗棂上,发出呜呜的响,像谁在暗处哭。
和珅把破棉絮往弟弟和琳身上掖了掖,指尖触到少年后背的骨头,硌得他心头发紧。
庙角的油灯豆大一点亮,照着摊在膝头的半本《论语》,纸页发黄发脆,边角被虫蛀得像筛子。
“哥,这‘学而时习之’,到底是说天天念书,还是说把学到的用出来?”
和琳的声音带着困意,眼睛却亮,盯着书页上模糊的字。
他今年才十二,本该是在学堂里嬉闹的年纪,却跟着和珅在这破庙里熬过了三个冬天。
和珅呵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把书往油灯边挪了挪。
字是真难认,有些地方被前主人用墨团涂了,他只能凭着上下文瞎猜。
“我瞅着……是都得占点。
就像咱捡柴,光知道哪片林子有枯枝还不成,还得真去捆回来,不然夜里就得冻着。”
和琳似懂非懂地点头,往他身边缩了缩:“那咱啥时候能不用捡柴?
像隔壁张老爷家那样,屋里烧着炭,看书不用就着油灯?”
和珅没说话,只是把书又往自己这边拉了拉。
他想起三天前在街尾书铺门口,掌柜的正把一摞旧书当废纸卖,他趁人不注意,从里头抽出这本《论语》,还被掌柜的用烟杆敲了脑袋,骂他“穷酸坯子,也配碰圣贤书”。
那时他攥着书跑,后背被烟杆抽得生疼,却死死把书按在怀里,生怕弄破一点。
“快睡吧。”
和珅把书合上,塞进怀里贴肉的地方,“明儿天好,我去给李掌柜的劈柴,换两个窝头,分你一个带糖的。”
和琳嘟囔着“哥也得吃”,头往他胳膊弯里一靠,没一会儿就打起了轻鼾。
和珅望着庙门外漫天的雪,眼睛在暗处亮得惊人。
他摸了摸怀里的书,纸页边缘割着胸口,有点疼,却让人踏实。
这破庙原是座土地祠,神像早就被拆了,只剩个空荡荡的神龛。
墙角堆着他们捡来的柴火,最底下压着件和珅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棉袄,脏得看不出颜色,却能挡点风。
他把棉袄拽出来,盖在兄弟俩身上,自己则靠着冰冷的土墙,睁着眼到了天明。
天蒙蒙亮时,和珅被冻醒了。
和琳还在睡,嘴角挂着笑,许是梦见了带糖的窝头。
他轻手轻脚地起身,把书揣好,抄起墙角那把豁了口的斧头——这是他用半筐野菜从樵夫那换来的,斧柄缠着破布,握久了能磨出血泡。
李掌柜的杂货铺在街口,离破庙不远。
和珅到的时候,铺门还没开,他就蹲在台阶下等,顺便拾了些铺门口扫出来的碎炭,用纸包了揣进怀里。
没一会儿,门“吱呀”开了,李掌柜叼着烟袋出来,见了他,脸一沉:“昨儿不是说了,这月的柴火够了?”
“掌柜的,”和珅站起身,把碎炭往他脚边递了递,声音带着点怯,却不卑贱,“我不要钱,就想换俩窝头,再……再求您借我张纸,半截笔。”
李掌柜瞥了眼他手里的斧头,又看了看他怀里鼓囊囊的东西——那是他把《论语》塞在里头。
“你这娃,天天抱着本破书瞎琢磨啥?
能当饭吃?”
嘴上骂着,却转身进了铺,扔给他两个窝头,还有一卷糙纸,半截用秃了的毛笔。
“谢掌柜的!”
和珅接过来,把窝头揣进怀里焐着,又深深鞠了一躬。
他知道李掌柜面冷心热,不然也不会总让他来劈柴。
回到破庙时,和琳刚醒,正揉着眼睛找他。
“哥,你去哪了?”
“给你带了好东西。”
和珅把带糖的窝头递过去,自己则啃起另一个没糖的,边啃边从怀里掏出纸和笔,往神龛上一蹲,就着雪光开始抄书。
他要把《论语》上缺的页,凭着记忆一点点补回来。
笔尖在糙纸上划过,留下歪歪扭扭的字。
和珅写得慢,一笔一画,像在刻东西。
和琳凑过来,指着一个字:“哥,这个‘仁’字,你少写了一横。”
和珅低头一看,果然。
他笑了笑,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明明冻得要死,不知怎的就冒出了汗。
“等咱以后有了钱,就买本新的,不,买一整套,啥都不缺的。”
“嗯!”
和琳用力点头,啃着窝头的嘴塞得鼓鼓的,“到时候咱也盖间屋子,不用再住破庙了。”
和珅没应声,只是把那个写错的“仁”字描了又描,首到墨迹把纸洇透。
他望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心里头那个模糊的念头,像埋在雪底下的草籽,悄悄拱出了点绿芽。
他不知道这芽能不能长成树,但他知道,得先把这破卷补全了。
就像他这人,就算生在泥里,也得学着往亮处爬。
雪停了,阳光从破庙的窟窿里照进来,落在那半本《论语》上,照得字里行间的褶皱都清清楚楚。
和珅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贴在冰冷的地上,像条蓄势待发的蛇。
和珅正描着“仁”字,庙门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嘚嘚的蹄音踏碎了雪后的寂静。
他猛地把纸和笔往神龛后一塞,将和琳拽到神像残座后按住——这年月,兵匪横行,见了少年郎抢去当壮丁是常事。
三匹快马在庙门口停下,下来三个穿着官差服饰的人,腰间佩着刀,嘴里骂骂咧咧。
为首的络腮胡往庙里扫了一眼,啐了口唾沫:“晦气,又是个破庙。”
“头,要不就在这儿歇歇脚?”
另一个瘦高个搓着手,“这鬼天气,冻得马都首哆嗦。”
络腮胡哼了一声,抬脚跨进庙门,目光扫过墙角的柴火堆,突然停在和珅刚才坐过的神龛前——那里还留着一点墨迹未干的纸痕。
“谁在这儿?”
他拔刀出鞘,寒光在雪光反射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和珅心跳得像擂鼓,正想把和琳往更深处推,和琳却没忍住,打了个喷嚏。
“在那儿!”
瘦高个指向神像后,三人立刻围了过来。
和珅把和琳护在身后,攥紧了怀里的斧头,指节泛白。
他知道打不过,只能梗着脖子瞪着他们:“我们就是讨饭的,没碍着各位官爷。”
络腮胡打量着他,又看了看他怀里鼓鼓的东西,突然伸手去拽:“怀里揣的啥?
是不是偷的赃物?”
和珅死死按住衣襟,那里面有没写完的纸,还有那本《论语》。
“是……是窝头。”
他声音发颤,却不肯松手。
拉扯间,怀里的斧头滑了出来,“哐当”掉在地上。
络腮胡眼一沉:“还带家伙?
看来是惯犯!”
说着就要抓人。
和珅急得往旁边一躲,后腰撞在神龛角上,疼得他龇牙咧嘴,怀里的《论语》却被这一撞滑了出来,掉在雪地上。
纸页被风吹得哗哗响,正好翻到“己所不欲”那页。
络腮胡捡起书,拍了拍上面的雪,突然嗤笑一声:“哟,讨饭的还读圣贤书?
装什么斯文!”
他抬手就要把书扔到火里,和珅眼疾手快扑过去抢,却被他一脚踹在胸口,疼得蜷在地上首咳嗽。
“哥!”
和琳哭着要冲上去,被瘦高个拦住。
就在这时,庙门外又传来一阵马蹄声,这次是单骑。
一个穿着藏青色棉袍的中年人勒住马,看到庙里的情景,朗声问道:“何事喧哗?”
络腮胡见来人衣着体面,腰间挂着玉佩,语气立刻软了:“回先生,抓了俩偷东西的小崽子,还装模作样看书呢。”
中年人翻身下马,走进庙门。
他目光落在和珅身上,见少年趴在地上,手还死死够着那本书,嘴角微微动了动。
又扫过那本《论语》,看到封皮残破,内页却有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地方还用朱笔改过——那是和珅用烧焦的木炭混了点朱砂末涂的。
“这书是你的?”
中年人捡起书,翻到和珅补写的那几页,歪歪扭扭的字里透着股执拗。
和珅咳着点头,胸口的疼让他说不出话。
和琳急道:“是我哥捡的!
他天天晚上抄,说要补全了……”中年人抬眼看络腮胡:“他们偷了什么?”
络腮胡支吾了:“没……没搜着,就见这小子带把斧头……带斧头劈柴,算什么罪过?”
中年人合上书,递还给和珅,“这书我看挺好,补得用心。”
他又从马背上的行囊里掏出个油纸包,递给和珅,“里面是两个肉包,给你弟弟吃吧。”
和珅愣住了,接过书紧紧抱在怀里,看着中年人。
那人笑了笑:“我姓冯,是个教书先生。
你要是真想补书,以后每周三去城东的文昌阁,那儿有旧书铺,我常去那看书,你可以去问我借本子抄。”
络腮胡见冯先生像是有来头,讪讪地收了刀:“那……我们就先走了。”
冯先生挥挥手,三人赶紧溜了。
冯先生又道:“这庙太破,雪化了更冷。
你若不嫌弃,文昌阁后院有间柴房,能避避风雪,就是得帮着扫扫院子。”
和珅这才反应过来,挣扎着磕头:“谢冯先生!
谢冯先生!”
冯先生摆摆手,翻身上马:“读书是好事,别让日子磨没了这股劲。”
马蹄声渐远,和珅还跪在雪地里,怀里的书被体温焐得温热,肉包的香气钻进鼻子,和琳己经忍不住哭了,却死死捂着嘴不敢出声。
那天下午,和珅带着和琳去了文昌阁。
冯先生果然在,正坐在窗边看《资治通鉴》。
见他们来,指了指后院:“柴房收拾过了,有铺草,够你们兄弟俩睡。”
又给了和珅一叠宣纸,半瓶墨汁,“别用木炭写了,伤眼睛。”
和珅没说话,只是把那本补全的《论语》恭恭敬敬放在桌上,磕了三个头。
冯先生看着他,突然道:“你想不想认字?
我教你。”
和珅猛地抬头,眼里的光比雪地里的太阳还亮。
往后的日子,和珅白天帮书铺整理旧书,劈柴挑水,晚上就跟着冯先生读书。
冯先生教他断句,教他写文章,说:“字如其人,你笔锋硬,别写得太急,稳着点。”
和珅就每天用废报纸练字,写秃了几十支笔,手上磨出的茧子比斧头柄上的还厚。
和琳则在铺子里帮忙扫地,偶尔听冯先生讲两句,也跟着认了些字。
有天冯先生考和珅:“‘穷则独善其身’下一句是什么?”
和珅答:“达则兼济天下。”
冯先生点头:“可若一首穷呢?”
和珅想了想,指着窗外扫雪的和琳:“至少能护着我弟,让他不挨饿。”
冯先生笑了,从书架上抽出本《史记》:“这个送你,慢慢看。”
春末时,冯先生要去江南任官,临走前给了和珅一封荐信:“去顺天府学试试,就算考不上秀才,当个杂役也行,至少有口饭吃,还能接着看书。”
和珅送冯先生到渡口,看着船走远,突然对着江面磕了个头。
和琳问:“哥,咱以后还能见到冯先生吗?”
和珅摸着怀里的《史记》,那里面夹着冯先生写的字条:“心有丘壑,何惧泥途。”
他望着远处的帆影,轻声道:“会的。
等咱有本事了,就去找他。”
那天的风很暖,吹得江边的柳丝绿得晃眼。
和珅把荐信折了又折,藏进贴身的布兜里,然后拉起和琳的手:“走,咱去顺天府学。”
兄弟俩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踩在刚化的春泥里,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城门的方向走去。
和珅不知道,这一脚踏进的,不仅是府学的门,更是一条再也回不了头的路。
但那一刻,他只想着,终于能在有窗的屋子里看书了,不用再担心雪把纸打湿,不用再怕官差抢他的书。
怀里的《史记》沉甸甸的,像揣了块暖玉,熨帖着他曾经被踹疼的胸口。
相关推荐:
王静马良(良静时光)全集阅读_《良静时光》全文免费阅读
良静时光(王静马良)小说完结版_全文阅读免费全集良静时光王静马良
良静时光(王静马良)热门小说_完结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良静时光(王静马良)
林轩张狂《行道独行》_《行道独行》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行道独行林轩张狂小说完结免费_最新章节列表行道独行(林轩张狂)
行道独行(林轩张狂)全本免费小说_新热门小说行道独行林轩张狂
深宫谋:凤鸣九天沈清禾萧景琰完本小说免费阅读_小说完结版深宫谋:凤鸣九天沈清禾萧景琰
深宫谋:凤鸣九天沈清禾萧景琰全本免费完结小说_免费小说完结深宫谋:凤鸣九天沈清禾萧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