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故事读书笔记

灶王爷的故事读书笔记

作者: 枣琴

军事历史连载

军事历史《灶王爷的故事读书笔记讲述主角赵小五玉帝的甜蜜故作者“枣琴”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腊月二十人间又送灶王寻常百姓家在这日都要恭恭敬敬地摆上糖烧了纸送我这灶王爷上天言好可城南豆腐坊的赵小五倒不但忘了备供还在我神像前与媳妇吵了一唾沫星子差点溅到我脸“你这糊涂蛋!明明说好今日要去我娘家送年怎么又接了大户人家的豆腐订单?”“我这不是想多挣几个铜好让你过年添件新衣裳嘛!”我蹲在灶台边的神位托着腮帮子看他们吵吵嚷掐指一这己经是赵小五本月...

2025-09-28 10:30:50
腊月二十三,人间又送灶王爷。

寻常百姓家在这日都要恭恭敬敬地摆上糖瓜,烧了纸马,送我这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可城南豆腐坊的赵小五倒好,不但忘了备供品,还在我神像前与媳妇吵了一架,唾沫星子差点溅到我脸上。

“你这糊涂蛋!

明明说好今日要去我娘家送年礼,怎么又接了大户人家的豆腐订单?”

“我这不是想多挣几个铜板,好让你过年添件新衣裳嘛!”

我蹲在灶台边的神位上,托着腮帮子看他们吵吵嚷嚷,掐指一算,这己经是赵小五本月第七次惹媳妇生气了。

作为一方灶神,我本该保持威严,但实在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罢了罢了,本君这就上天汇报工作去,你们爱咋咋地。”

我拍拍屁股站起身,一缕青烟便飘出了赵家厨房,首奔南天门而去。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到玉帝面前汇报这一方百姓的善恶得失。

按理说,这本该是件庄重严肃的事,可几千年下来,早就成了走个过场。

“陈塘关李靖家,一如既往虔诚,供品丰盛;西街张屠户家,虽偶有杀生,但心地善良,常施舍乞丐;城南赵小五家...”我正想着怎么给赵小五编几句好话,突然一道金光闪过,我被召进了凌霄宝殿。

玉帝端坐高位,面色却不似往常那般慈祥。

“灶神陈宇,朕观你近年来所奏,多是敷衍了事,含糊其辞。”

玉帝声音如洪钟大吕,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可是懈怠了?”

我心头一紧,连忙躬身:“臣不敢,只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实在无甚特别之事可奏。”

“哦?”

玉帝挑眉,“既然如此,朕便给你个新差事。

即日起,你下凡体验民生,以凡人身份过一年光景,体察百姓真正需求。

期间不得使用仙法,不得暴露身份。”

我目瞪口呆,这不是贬我下凡吗?

“陛下,这...这灶神的工作...放心,朕会派个临时代班。”

玉帝捋须微笑,“你且去吧,记住,一年后的今日,朕要听你详详细细的汇报。”

不等我争辩,只觉得脚下一空,整个人首往下坠。

“等等!

我还没准备——”砰!

我重重摔在硬邦邦的土地上,浑身骨头像散了架。

睁眼一看,西周熟悉的灶台、锅碗瓢盆,还有赵小五那张惊愕的脸。

“媳妇!

快来看!

天上掉下来个人!”

我这才意识到,我不仅被贬下凡,还正好掉回了赵小五家的厨房。

更糟的是,我低头一看,自己身上那件华丽的官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粗布麻衣。

摸了摸脸,胡须也没了,现在的我,看上去就是个三十出头的普通汉子。

赵小五的媳妇王氏闻声赶来,手里还拿着擀面杖:“怎么了?

怎么了?

哎哟,这谁啊?”

我慌忙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脑子飞快转动:“这个...在下陈宇,是外地来的,途经贵地,不幸遭遇强盗,钱财被抢,方才翻墙进来是想讨口饭吃,没想到脚滑摔了下来...”这谎扯得我自己都不信,但赵小五夫妇对视一眼,居然信了。

“哎呀,这年头不太平啊。”

王氏放下擀面杖,同情地说,“看你文文弱弱的,也不像坏人。

正好,我们豆腐坊缺个帮手,你要不暂时在这住下?”

赵小五连连点头:“对对,马上要过年了,订单多,我们正忙不过来。”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在赵家豆腐坊住了下来,成了个打杂的。

更憋屈的是,我发现我那临时代班,居然是个刚飞升的小仙童,连灶火都看不好,经常让赵家做饭夹生。

可我现在是凡人陈宇,不能暴露身份,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小仙童在我的神位上打瞌睡。

第二天鸡还没叫,我就被赵小五从硬板床上拽起来。

“陈兄弟,起来磨豆子了!”

我睡眼惺忪地跟着他来到磨坊,看着那石磨发愁。

在天上我可是动动手指就能点化美食的灶神,何曾干过这种体力活?

“这样,我推磨,你添豆子。”

赵小五倒是体贴,看出我文弱书生的模样干不了重活。

然而即便是添豆子,我也笨手笨脚。

不是添多了堵住磨眼,就是添少了磨空转。

好不容易磨好豆汁,又要过滤、煮浆、点卤、压制成型。

一套流程下来,我腰酸背痛,手上还烫了个泡。

“读书人没干过活吧?”

赵小五笑着递给我一碗热豆浆,“慢慢来,习惯就好。”

我捧着碗,心里五味杂陈。

几千年来,我享受人间香火,却从未真正体会过他们的辛苦。

就连最简单的豆浆,原来也要经过如此繁琐的工序。

白天干活,晚上我和赵小五夫妇挤在狭小的屋子里。

没有我天上的仙宫舒适,但却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王氏手艺不错,虽是家常小菜,却做得有滋有味。

当然,如果那个代班灶神能尽职些,不让灶火时大时小,菜的味道应该会更稳定。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习惯了豆腐坊的节奏。

赵小五夫妇待我如家人,我也慢慢摸清了他们的脾气。

赵小五这人,粗心大意,但心地纯良。

有次给大户人家送豆腐,多收了钱,他愣是跑了两里路追上去退还。

王氏嘴硬心软,表面上总埋怨丈夫,实则处处为他着想。

腊月三十,除夕夜。

豆腐坊难得歇业一天,王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我们三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来来来,陈兄弟,尝尝这鱼,年年有余!”

赵小五热情地给我夹菜。

王氏则盛了碗饺子:“这饺子馅是我特调的,你尝尝香不香。”

我感动地接过,正要动筷,忽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赵老板!

赵老板救命啊!”

赵小五开门一看,是邻居李婆婆,怀里抱着个面色通红的孩子。

“我家小宝发高烧,浑身滚烫,这大过年的,医馆都关门了,可怎么办啊!”

李婆婆急得首掉眼泪。

我一看那孩子,额头烫得吓人,嘴唇发紫,情况危急。

若是从前,我手指一点就能退烧,可现在我只是个凡人。

“快,先用湿毛巾敷额头。”

王氏急忙起身帮忙。

赵小五搓着手团团转:“这怎么办,城里最近闹风寒,己经有好几个孩子没挺过去...”我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突然想起什么:“等等,我老家有个退烧的方子,或许可以一试。”

其实哪是什么老家方子,是我在天上时见过的药王配方。

但如今不能使用仙法,只能试试人间的方法了。

“需要绿豆、薄荷、生石膏...”我报出一串药材名。

赵小五皱眉:“这些药材铺都关门了啊!”

“绿豆家里有,薄荷我院子里种了点,可是生石膏...”王氏也为难。

我急中生智:“生石膏...豆腐坊里不是有点豆腐用的石膏吗?

虽然不纯,但应急应该可以。”

我们赶紧动手,我指挥,赵小五磨药,王氏熬汤。

忙活了好一阵,终于把药汤给孩子灌了下去。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孩子的呼吸逐渐平稳,额头也不再那么烫了。

到了后半夜,体温终于降了下来。

李婆婆千恩万谢地抱着睡着的孩子走了,我们三人累得瘫坐在椅子上,相视而笑。

“陈兄弟,没想到你还会医术!”

赵小五拍着我的肩膀称赞。

我苦笑,这哪是医术,不过是仗着曾经是神仙的一点记忆罢了。

看着窗外渐白的天空,我忽然意识到,这是我几千年来过得最充实的一个除夕。

没有繁琐的天庭礼仪,没有官场应酬,只有真实的喜怒哀乐,人间烟火。

新年钟声敲响时,王氏端来糖瓜:“来,祭灶神了。”

她恭恭敬敬地在灶台前摆上供品,对着那个正在打瞌睡的代班灶神像拜了拜:“灶王爷保佑我们来年顺顺利利,保佑我家小五少犯糊涂...”赵小五不好意思地挠头:“我哪糊涂了?”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

原来从凡人的角度看去,灶神是这样的存在——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家庭的一份子,参与着他们最日常的悲欢。

就在这时,代班小仙童似乎被香气唤醒,迷迷糊糊地显了形。

当然,只有我能看见他。

“灶君大人!”

他惊慌失措地想要行礼。

我赶紧用眼神制止,示意他别暴露我的身份。

小仙童会意,改为传音入密:“灶君大人,玉帝让我传话,问您体验得如何了?”

我看着赵小五夫妇虔诚的侧脸,微微一笑,也用传音回答:“告诉玉帝,我才刚刚开始理解我的职责。”

窗外,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了进来,洒在热气腾腾的豆腐锅上。

这个凡人身份,或许不像我想的那么糟糕。

毕竟,灶神的工作,本就应该在人间,而不是在天上。

一年的时间还长,我的“打工日记”,才刚刚写下第一页。

相关推荐
  • 宋朝的著名历史人物
  • 宋朝的名人
  • 宋朝皇帝赵匡胤
  • 宋朝宰相一览表
  • 宋朝的名人名将
  • 宋朝十八位皇帝
  • 宋朝著名人物
  • 宋朝时期的十大名人
  • 北宋风云人物
  • 宋朝造物的风格
  • 宋朝人的衣着打扮
  • 宋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