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后红军的行程

古田会议后红军的行程

作者: 猫老板锐视角

其它小说连载

《古田会议后红军的行程》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作者“猫老板锐视角”的原创精品毛泽东袁文才主人精彩内容选节:咱们历史教材上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成屈辱的原因有很比如说闭关锁国造成的经济落文化落技术落不 只有一那就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太拉谁也打不过要说晚清那会武器不太冷兵器对热兵这也算是个借不过这个借口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不说清军的武器并没有那么不甲午海战那会北洋舰队可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强悍存为啥也是输的丝毫...

2025-05-17 07:53:56
咱们历史教材上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
造成屈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闭关锁国造成的经济落后,文化落后,技术落后。不过,
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太拉胯,谁也打不过。
你要说晚清那会武器不太行,冷兵器对热兵器,这也算是个借口,不过这个借口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且不说清军的武器并没有那么不堪,甲午海战那会北洋舰队可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强悍存在,为啥也是输的丝毫没有拖泥带水?
到了蒋委员长那会,虽说日军武器比国军确实强不少,不过国军的武器装备也不是烧火棍,先是德械,接着是苏械,后来又装备了大量的美械,即使打不过,也不能一路打一路退,一直退到西南大山里吧?更何况到 1944 年日军已经垂死挣扎的时候,居然打出了让全世界侧目的豫湘桂大溃败。
恐怕武器装备也背不了这个锅。
不过到了 1950 年,画风突变。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军队出兵朝鲜,结果咱就不用多说了,1VS17,打赢了
如果说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对国民党军队摧枯拉朽的表现还不至于引起全世界的瞩目,那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确实是震惊了全世界。
新中国武德充沛,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肉眼可见的提升了上去。
从这一点上明显可以看出,唯武器论的解释根本站不住脚。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武器差距,远远大于抗战时期国军和日军的武器差距。
刚好前几天看了一部老电影,《古田军号》,讲的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红军的建军历程。借着这部电影,聊聊中共建立的这支中国军队,凭借什么成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这个思想,最简单的描述就是,你当兵是为了什么?
旧军队当兵就是为了吃饷。你会为了那几块大洋去卖命?有命挣没命花有啥意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打不了逆风仗,见势不好跑的比兔子还快。
中共军队当兵是把解放劳苦大众和国家复兴作为己任,为国家为人民牺牲是无上光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部队即使被打散,两三个人也能组成一个战斗小组继续战斗。
可以想象,两者战斗力的差距有多大。
那红军从建军开始,就具有这种崇高的思想、强悍的战斗力了?当然不是。
工农红军并不是天生具有先进性,也就是说,并不是工农红军天生就战斗力强,也不是你加入红军就能成为思想觉悟高的先进分子。
正相反,红军成立时的士兵,成分相当复杂,有国民党士兵,有农军,甚至还有袁文才王佐那种占山为王的土匪。
就这样一支军队,你说让他强大它就强大了?显然不现实。
毛主席主导的三湾改编,创举性的把支部建到连上,确实是建军史上的一件大事,不过改造的是仅仅是秋收起义的剩余部队。
他坚持的党指挥枪这个理念,在一开始并没有被认可,而是经历了巨大的争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发生了著名的朱毛之争。正因如此,毛主席也一度成为了少数派,备受排挤。
深入的聊聊这段历史。
先说说建军史上第一支红军,红四军的成立。
1927 年蒋介石突然翻脸,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我党猝不及防被背刺,也是一脸懵,后面的路怎么走,在党内也是掀起了争论。
这事在《建军大业》那部电影里面有讲述,一部分人继续倾向于学习苏联模式搞城市暴动,而毛泽东为代表的实干家们则倾向于去边远农村依靠农民发展革命事业。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党先后策划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然而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都失败了。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受挫后,审时度势,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进攻长沙的计划,带领剩余的部队于 1927 年 10 月到了井冈山,搞定了井冈山的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算是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
毛泽东有了井冈山这个根据地之后,这才有了后面的朱毛会师。那朱德是怎么来到井冈山的?
讲真,朱德的历史地位之所以那么高,跟这事息息相关。明白了这个过程,就明白了朱老总确实做了一件非常人所能的事。
南昌起义的主力是叶挺和贺龙的部队,当时朱德在起义中的作用并不大。后来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广东,一路上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伤亡惨重,没办法在广东三河坝分兵,朱德带着三千人在三河坝阻敌,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南下。
朱德担任的实际上是一个敢死队的任务,面对的是钱大钧部的两万多追兵。朱德当然知道这个任务九死一生,还是毫不犹豫的毅然接受了。
结果是南下主力部队在汤坑战役中基本上全军覆没,领导人突围出去后,周恩来聂荣臻去了香港,叶挺去了澳门,刘伯承去了上海,贺龙回了湖南。
很明显,起义失败了不说,主要是起义领导人都四分五散,下一步何去何从,已经没人能够给出明确答案。
在三河坝阻敌的朱德,敌众我寡,最后无奈突围。这时候全军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很多人说主力部队都已经散伙了,咱们还忙活啥?都散伙得了。
一路上人越走越少,到 10 月底的时候,师长团长、党代表已经基本走光,师级以上干部只剩下了朱德,团级干部只剩下了王尔琢和陈毅。事实已经很明显,这支队伍已经面临一哄而散的局面。
关键时刻,朱德信仰坚定,把革命必胜的信念传达给了剩下的官兵,呼吁愿意跟他走的继续往前走。
结果就是,朱德带着剩下的 800 人历尽千辛万苦,去了井冈山,跟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他力挽狂澜保存的这支火种中,就有时任连长的林彪、警卫队班长的粟裕、团指导员的陈毅。
谁能想到,就是这几个毫不起眼的人,在二十年后,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成了解放战争中最耀眼的将星。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朱德带领的这些正规部队,和井冈山以农军为主的原班人马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朱德去了井冈山,才在敌人的数次围剿中维持住了局面。
参加了秋收起义的谭震林后来回忆说,朱德不上井冈山,光凭秋收起义的力量,很难坚持。
朱德在极端困难之际,为革命保留了火种。理解了这段历史,也就明白了朱老总为啥被称为红军之父。
1928 年 4 月,朱德带领的残部到达井冈山,跟毛泽东胜利会师,接着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编成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下文简称红四军)。
井冈山刚一会师,实力大增,大家自然都是喜气洋洋。不过很快问题就出来了。
当时的红四军主要由三部分人马组成。
一个是毛泽东的秋收起义的原班人马,大部分是农军,改编成了 31 团,加上沿途收集的湘南农军,改编成了 29 团、30 团(29 团和 30 团后来解散了)。
一个是朱德陈毅带领的武昌起义的原班人马,正规军出身,改编成了 28 团。
还有一部分是井冈山的创业团队,也就是袁文才、王佐带领的那一帮人,改编成了 32 团。
从上面咱们也能看出来,组成成分完全不一样,不管是战斗力还是认知想法都完全不同,可想而知时间一长矛盾必然就出来了。
从战斗力来说,自然是朱德陈毅的 28 团最强,这是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正规军,战斗力自然和其他几支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农军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一般有战斗的时候,作战模式是这样安排的: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聊天记录渣男翻车
  • 腐化雕像作用
  • 不做二选一的说说
  • 头衔零冠词
  • 高考作文高速公路事件
  • 真千金的娘亲
  • 不妙她们都在觊觎我绯色回响
  • 我做大哥很多年是哪首歌的词
  • 十年一遇黄梅季节
  • 十年一遇降雨标准
  • 十年一遇大风
  • 十年一遇最早入梅